全國人大代表張福鎖:推進綠色增糧,協同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
2025-03-11
作者:馬小如 來自: 中國農資導報網
“只有綠色增糧才能使我國糧食可持續地高產、優質,從而滿足糧食安全以及人類生活的需求。如果不綠色增糧,我們就會污染環境,還會浪費很多資源,走向不可持續的增糧的路子,這個路子是走不下去的!”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針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糧食產能1.4萬億斤左右的新目標,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要推進綠色增糧,協同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。
張福鎖表示,當前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,進一步提升糧食產能仍是我國農業的戰略需求。與此同時,我國自然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,協同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,實現農業綠色轉型是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。
“大家擔心強調綠色會影響糧食安全,但過去20多年的工作證明,通過測土配方施肥、化肥零增長等措施,我們能在增產的同時減少過量的投入和溫室氣體排放,實現綠色增糧、綠色發展。”張福鎖表示,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,但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,來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難題,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全面綠色轉型。
同時,還需要改變傳統認識,制定政策并采取行動,將農業綠色技術應用于全產業鏈。“我們一定能把我國的農業綠色發展做成全球的樣板,給全球做出一個好的榜樣。”張福鎖說道。
《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(2024—2030年)》明確指出,要堅持走基礎設施完善、科技支撐有力、集約節約綠色的增糧之路。然而,當前如何充分發揮綠色增糧在農業全面綠色轉型中的帶動作用,仍面臨著農民種糧收益低,綠色增糧的激勵機制仍待強化;化肥等投入品損失量大,綠色農資創新體系仍待加強;有機養分資源利用不足,區域種養循環模式仍待強化等問題。對此,張福鎖提出三點建議:
一是建議增加財政支持力度,健全綠色增糧的收益保障機制。建議針對糧食生產關鍵環節,對社會化服務主體進行補貼,如深耕、機械化插秧、植保、施肥、收割等,以降低糧食生產主體的生產成本;加大對購買智能農機的補貼力度,探索智能農機購買租賃金融模式,促進智能化農機推廣,提高農機作業效能;加大綠色技術的補貼力度,如高效環保型肥料產品(如含脲酶和硝化抑制劑尿素、綠色智能肥料)等,降低新型綠色高效投入品的應用成本;進一步優化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,建立廣泛的糧食收儲補貼激勵制度,全面提高種糧農戶的積極性。
二是啟動化肥產業工農融合科技創新專項,強化綠色增糧的科技支撐。建議針對我國化肥產業科技創新不足,設立化肥產業工農融合科技創新專項,以綠色增糧與“雙碳”戰略為導向,創新工農融合模式,重點突破綠色合成氨、中低品位磷礦養分資源全量利用、作物智能響應等核心技術,創新綠色智能肥料,推動化肥產業高質量發展,將我國從化肥生產使用大國升級為智造強國;結合主要糧食產區,集成產品創新與智能施用技術體系,構建場景化區域綠色增糧技術模式,推動工農深度融合,以綠色增糧帶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。
三是創新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,帶動區域農業綠色轉型。針對區域有機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難點,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特色,創新種養循環模式,以社會化服務主體鏈接種植與養殖規模化經營主體,構建收儲運加銷用市場化服務體系,在收儲裝備、施肥農機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,提高糧田施用有機肥的比例,逐步構建區域種養循環體系,全面推進區域農業綠色轉型。
編輯:郝銳敏